大学生涯四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如何去?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韩琦 391

大学生涯四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如何去?

 

经过了12年的长途跋涉,同学们终于跨入了大学校园。虽然进入的大学可能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同学还是度过了一个彻底放松的暑假。再次坐在教室,该如何开展学习、开启大学生涯呢?从那些已经成功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的毕业生们的经历可以知道:如果同学们认真地思考“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及“如何去”这四个问题并踏踏实实地积极行动,离开校园时成长为具有专业水平的职场新人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首先试着回答“我是谁”这个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问题吧!内容太丰富了,同学们可以先从分析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开始。

面对这个问题,不少同学可能愣一下:这是个问题吗?如果真的要求同学们回答,得到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上大学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

大学应该是人生一段重要的经历吧!看很多名人在谈到大学生活时都充满感情;不上大学一定很遗憾吧!

我刚满18岁,不上学难道去工作?太早了吧?!

“十二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上大学吗?考上就上呗!

没有本科毕业证怎么找工作啊!除非考不上大学,考上了怎么能不上呢?

……

    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到:很多同学都认为大学是“必须读”或“不得不读”的;如果仅仅是这样,学习就缺乏内在动力。正如一位刚刚读完大一的同学说:“上高中时,学习非常紧张、作业特别多,几乎每天都要做到11点多才能完成;老师和家长经常鼓励我们说:一定要坚持啊,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很多大学新生都有同感。这样的同学,大学期间很容易将学习作为需要“应付”的事情,于是“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大行其道。

    然而,“大学第一学期功课一点儿都不紧,经常有大把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排;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又很难、老师讲得还特别快,不像高中时有很多时间复习,期末考试班里好几个同学都挂了、挺受打击的。”

      ——大学的学习特点与高中有很大不同;如果不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一味放松,大一很可能会收获人生的第一个“不及格”。

      也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很用功:“可是努力了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上只能算是中等偏上;照着这样的情况,升本、考研肯定没戏。我听说考研特别难!上不了研究生,我又不像有些同学社会活动能力强、或者有文体特长,简直一无是处!真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大学,尤其是知名的重点大学,学习尖子云集,能够保持学习成绩优势的同学当然是凤毛麟角。这使得一些中学时深受“唯成绩论”影响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失去学习成绩的绝对优势后感到惊慌甚至失去自信。尤其是那些乡镇地区考来的同学,儿时没有机会发展文体方面的特长、一心读书;进入大学后会感到自己一无是处。

    还有些同学听说大学期间应该锻炼能力:“开学后一个多月就赶上了社团招新!看着各个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多都让我真是跃跃欲试,于是我一下子参加了13个社团!一学期下来,我每天的生活都像打仗,可并没有感到收获很大,期末考试还差点儿挂科!”

    ——社团活动虽然重要,但不能喧宾夺主,同学们应该要根据所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及自己的爱好,挑选一两个参加,因为社团活动影响学习就得不偿失了。

    “大二的课程一下子多了;可大一养成了懒散的习惯,很难适应紧张的学习。再加上在社团中担任了职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感到挺吃力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使得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同学会过分放松自己,影响考试成绩、影响自信心。

        “大三一开学,看到毕业找工作的、准备专升本的、准备考研的,心理上就有退缩,不知道一年后自己怎样面对。

        ——由于没有及早规划,一些同学大三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年的大学生活已经半荒废过去了,错过了不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机会。

    要想避免进入上述的种种误区,大一新生们首先要进行自我认知、全面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每个人是由外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方面构成的。外在自我指的是人们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自我因素,由身体特质(包括性别、身高、体重、外貌等)和身体外特质(如名字、家乡、学校、专业等)两部分构成。

     心理自我指的是自身内在因素,包括心理自我的动力系统、效能系统和风格系统三个部分组成。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再重视学习甚至厌学,就是缺乏学习动力造成的。目前,我国大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普遍存在误区:如将兴趣(单纯喜欢的)当作了职业兴趣(实际上适合的);将大学的专业混同于中学时以为的专业;很多家长及学生以为上大学选择某个专业将决定你未来的职业;还不是同学为了“不浪费分数”,报考热门专业或者服从调剂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了。这些同学进入大学后,很多人会因为对专业缺乏兴趣而失去学习动力。同学们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澄清自己真正的职业兴趣,探索心理自我的动力系统,尽快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领域。

     心理自我的效能系统由潜能、技能、自我效能等因素构成;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探索个体的效能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自己擅长的专业/职业发展领域。

    同样,人的风格涉及气质、性格等,千差万别;探索心理自我的风格系统,可以帮助同学们弄清自身适合的职业发展领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这里谈到的“自我认知”不是一蹴而就后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活动。

    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我在哪儿?”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全面地认真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小到自己所学的专业、所处的班级及宿舍,大到社会经济环境及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同学们需要了解自己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存在哪些发展机会?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个性特征可以与哪些发展机会结合?对此,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还要了解各种组织类型对员工的不同要求。

    在探索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同学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来进行,同时还应积极与职场人士交流、参与社会实践、企事业单位实习等活动。

    接下来就要回答“我要去哪儿?”这一方面要考虑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领域,更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及工作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特别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捧“热门职业”。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根据专家分析,未来的工作有五大类型,分别是信息处理(获取或解读信息,用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解决弹性问题(如医生诊断病情、厨师开发菜谱)、弹性手工(不容易被规范化的劳动工作,如卡车司机)、非弹性手工(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劳动工作,如,生产在线的包装)及非弹性认知(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认知工作,如计算税收)。由于人类心智的优势在于“弹性”——即能处理、整合不同的信息并做出判断,从分析财报到品尝味道,莫不如是。计算机的优势则在于速度和正确性、而非弹性,人类的优势恰好在弹性认知。因此,未来属于弹性认知领域的职业发展前景广阔,而非弹性认知领域的专业(包括近10年来的一些热门专业如金融、财会等)所对应的职业机会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大量地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当然,学习不是大学生唯一的任务;除了掌握知识,自我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也是大学生涯的必修课。

     最终的落脚点是“如何去?”如果要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科学规划、积极行动”。在职业发展方面,同学们首先要系统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自己认知和职业探索,澄清自己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和素质能力结构,深入了解职业(尤其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与职场,将二者进行科学地匹配,接下来就是积极地行动、培养目标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了。就个人成长而言,学会与周围人的得体地相处、互动,成为一个友善而具有助人能力的人,也是大学生朋友的必修课。

      总之,大学生涯的核心任务就是认清自己、了解专业及其相关的职业,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职业方向,并通过学习、实践等积极的行动,达成自己的生涯目标。

      每年七月,都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拿着自己满意、别人羡慕的Offer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他们中的大部分,五年、十年后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骨干;另外一些同学是获得了高考时擦肩而过的理想大学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开始新一段的学习生涯。回首大学生活,他们虽然可能也有遗憾,但更庆幸顺利度过了自己的一段难忘的学生时代,走向成熟。

        希望正在阅读本文的同学们都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 就业举报电话:0373-3691266
  • 就业举报邮箱:hngxyjyb@163.com
  • 传真:0373-3691067
  • 院校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平原路699号创新楼一楼116室
Alternate Text
河南工学院公众号